契,《辭海》解釋為:一是證明買賣、抵押、租賃關系的合同文體,如契約、地契、房契等;二是能相互配合、情投意合的朋友,如默契、契友等。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,男女成親時須認一門比較奇特的親戚,對主人要以“父”相稱,俗稱“拜契”。
當新婚大喜時的前一天,新郎必親自帶上吹鼓樂隊到“契父”家恭請來家喝喜酒,這是最高的禮遇,契父母光臨后,負責清掃洞房、鋪設新婚床之類?;槎Y完畢后,新婚夫婦要送契,并在契父家置辦酒席遍請契父親友。自此開始,身為契父母的就要承擔契子女的父輩責職,成為教育小夫妻成家立業(yè)的楷模。
被拜為契父的人大都是同村或鄰村的有頭面、有聲望的文化人。當然,也有個別是自家的親戚或同宗同族。
客家俗話說:一朝結契、終身為父。結成契親并非曇花一現(xiàn),往后的日子只要家中來了契親,都會一家人不說二家話,倍加款待。
即使在往后的歲月中契親遠走他鄉(xiāng),也都不會忘卻這刻骨銘心的契親。我們村有一名身經(jīng)百戰(zhàn)立下功勛、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將軍,幾十年后回鄉(xiāng)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年逾八旬的契娘;有致富不忘桑梓,回鄉(xiāng)捐資興教、慷慨解囊助學的富豪回鄉(xiāng)認契;有去了臺灣近半個世紀的游子回鄉(xiāng)幫已故的契親修墳墓,聊表一份遲到的孝子之心……
客家俗話說:鹽多不壞醬,親多好為人??图胰朔钚湃松谑?,必須歷經(jīng)三件事才算完整的人生:裝一回花(即女子出嫁時把她抱上花轎)、做一回媒、當一次契親。對普通人來說,這些只做一回足矣,但有人認為契親多多益善。(游金保)
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,請打賞支持一下!